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热搜 > 正文

“邂逅时尚传奇,体验奢华复刻。BD潮库复刻供应【微信咨询:MKF5818 】 ,以精湛工艺重塑经典,让你无需仰望遥不可及的大牌,即可拥有属于自己的奢华风尚。每一个细节都精心雕琢,1:1 原版开模,尽显高端品质。包包、鞋子、衣服、配饰,一应俱全,满足你对时尚的所有幻想。选择我们,开启你的璀璨时尚之旅。”

直播间里的 “68 元 LV”:奢侈品售假暗流再起,谁来为消费者 “兜底”?

“最后 10 分钟!荷兰阿姆斯特丹女王百货退回的尖货,全场正品带芯片,官网可查,68 元就能带走 LV 旅行袋!” 深夜的直播间里,女主播身着印满大牌 logo 的服饰,身后是堆着各式 “奢侈品” 的仓库,巨大的 “官方正品 销毁处理” 横幅格外扎眼,助播们此起彼伏的呐喊,不断搅动着屏幕前观众的购物欲。

这场看似 “捡漏” 的狂欢,背后藏着赤裸裸的售假套路。近日,类似的奢侈品假货直播间在电商平台悄然兴起,与以往遮遮掩掩用 “暗语” 避谈品牌不同,如今的主播们愈发 “大胆”—— 直接宣称商品 “可过检”“进专柜无压力”,甚至给自己立下 “祖传经营箱包、手握欧美商场代理权” 的人设,连号称 “百货总裁” 的账号都在直播间刷 “火箭” 撑场,营造出 “实力商家” 的假象。

售假链路 “精心设计”:从引流到避审的全套把戏

这些直播间的 “吸客密码”,离不开一套环环相扣的策略。价格上,从 9.9 元的 “迈凯伦官方正品” 墨镜、数十元的帆布包做起,用超低价引流跑量;再推出 199 元的 “定制款爱马仕”、几百元的 “Dior 手袋”,拉高成交额。而官网售价 26600 元的 LV KEEPALL BANDOUUIERE 50 旅行袋,在这里仅售 68 元,悬殊的价差成了最诱人的钩子。

为了规避平台审核,他们更是挖空心思:直播间全程挂着 “非卖品” 标识,商品链接里没有任何实物图,只用 “惊喜盒子” 的画面代替,商品名也简化成 “定制款手提扭扭包”,刻意隐去品牌信息。记者曾下单这款 68 元的 “LV 旅行袋”,到手后才发现,所谓的 “正品” 既没有 logo 也没有芯片,外观仅与官网图片 “形似”,细看之下纹路粗糙,手感更是又硬又薄,与 “奢侈品” 的质感相去甚远,最终只能选择退货。

更隐蔽的是,这些售假团队深谙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的套路。直播账号往往零作品起步,选择晚上 10 点后开播,播几晚就换个新号 “卷土重来”;商品则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店铺,记者查询发现,背后的个体户工商执照多为 “重庆涪陵区彬洁枫服装店”“广州市黄埔区嘉恒贸易商行” 这类经营范围仅含 “服装服饰零售、互联网销售” 的主体,压根没有二手奢侈品回收或奢侈品销售资质。正如一位二手奢侈品从业者所说:“这些线上假店生命周期只有一周,售完就跑,就算交了高额押金,也远比不上卖假货的利润。”

数据揭底:单账号销售额超百万,下沉市场成 “重灾区”

考古加数据显示,6 月 22 日至 7 月 21 日期间,仅 “酷松(花开富贵)” 及其新号,每个账号的总销售额就达 100 万至 250 万元,平均每场直播销售额 50 万至 75 万元,单场平均观看人次超 6.5 万。而这些直播间的受众画像也十分清晰:68% 为女性,31 至 40 岁人群占比近半,超七成用户来自二线及以下城市,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约占五成。

下沉市场的消费需求,成了售假者觊觎的 “蛋糕”。对于部分追求品牌性价比、对奢侈品鉴定知识了解有限的消费者来说,“低价正品” 的噱头足以让他们放下警惕。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 “奢侈品”,早已偏离了正品的品质底线,不仅让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更可能因材质劣质引发健康问题。

责任困局:平台义务与法律短板的双重挑战

面对愈演愈烈的直播售假,平台往往宣称 “打击假货是工作重点”。据相关平台透露,过去一年已主动删除数百万条涉假商品链接,清退十几万家涉假店铺。从法律层面看,《电子商务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也明确要求,平台需核验入驻商家的营业执照、品牌授权文件,对奢侈品等高价值商品还要索要进货凭证或第三方鉴定报告,同时保存直播内容、交易记录至少三年,若未履行义务导致消费者受损,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但现实中的维权之路,却布满荆棘。广东金唐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法律事务部副主任王羲航指出,当前应对直播售假的法律体系存在三大短板:一是责任主体界定模糊,商家用 “假执照”“换店铺” 逃避追责,平台与主播的责任划分不清,消费者往往找不到明确的维权对象;二是举证门槛过高,直播内容易被删除,奢侈品鉴定费用高达数千元,不少消费者因 “举证难” 被迫放弃维权;三是行政处罚力度不足,现有罚款标准远低于售假暴利,违法成本低导致售假者屡禁不止。

破局之道:多方合力筑牢 “防假防线”

要遏制直播售假乱象,显然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王羲航建议,首先要强化平台责任 —— 平台需建立更高效的投诉机制,及时处理假货举报并公示结果,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不能流于形式,尤其要核查营业执照地址、经营范围的真实性,若因审核疏漏导致消费者受损,不仅要承担连带赔偿,还应被纳入公共信用系统,面临罚款、停业整顿等处罚。

其次,需提高违法成本。相关部门可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售假商家的罚款力度,同时探索 “假一赔十”“集体诉讼” 等制度,让消费者维权更有底气。此外,简化维权程序也至关重要,比如推动第三方鉴定机构降低奢侈品鉴定费用,或建立官方统一的鉴定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举证支持。

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直播间里的 “低价奢侈品”,更需保持理性 —— 奢侈品的品牌价值与价格体系相对稳定,远低于市场价的 “正品” 本就不符合市场规律,切勿被 “最后一天”“独家尖货” 等话术裹挟。

直播电商本是连接消费者与优质商品的桥梁,如今却被售假者利用,变成牟取暴利的工具。唯有平台守好 “审核关”、监管织密 “惩戒网”、消费者绷紧 “警惕弦”,才能让直播售假失去生存土壤,让电商市场回归诚信与规范的正轨。


发表评论